农家书屋收藏着涵盖政经、科技、文化、医卫生活、少儿等各类书籍,不仅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求知需求,而且成为了乡村文化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技术的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但在现实推广应用中,一些地区的农家书屋却陷入了尴尬境地。有的书屋大门紧锁,有检查或者一些特殊的节日才会对农民开放。崭新的图书被尘封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有的书屋开放时间与村民作息严重不匹配,村民闲暇时,书屋却大门紧闭。还有的书屋,图书更新缓慢,内容与村民的实际需求脱节,文学类、历史类书籍居多,而村民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实用书籍却难觅踪影。

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管理角度看,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管理,将农家书屋的建设视为一次性任务,建成后便万事大吉,缺乏对后续运营管理的重视,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书屋运营混乱。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图书的选配上缺乏精准调研,未能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许多村民甚至不知道自家村口就有这样一个知识宝库。

农家书屋的“沉睡”,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它使得农民失去了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渠道,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农家书屋的闲置,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农家书屋不该“铁将军”把门。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建立长效运营机制。配备专业或兼职的管理员,明确职责,制定合理的开放时间,确保村民能在需要时走进书屋。要精准配置资源,深入了解村民的阅读需求,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举办活动,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术讲座,组织电商培训课程等,让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同时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吸引村民主动走进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