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几年不回家,现在的家乡竟然能这么美!天空湛蓝澄澈,河流碧波荡漾,连空气都带着草木香。”从河南回吕梁探亲的陈女士,语气里满是惊喜。陈女士眼中的这份“美”,正是我市在“十四五”时期锚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我市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如今,放眼吕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是沁人心脾的“天空蓝”;茂林修竹,碧水潺潺,四顾是生机盎然的“生态绿”,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优良空气成为民生常态
在市区城南公园,蔚蓝的天空与成排的树木交相辉映。“公园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早晚来散散步,让人倍感放松。”生活在市区多年的李有亮老人亲眼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步入东义煤电铝集团煤化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坪。园区以循环经济链条式发展打造绿色工厂,形成了以煤为基的完整产业链,有效降低了单位产品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我们采用的焦炉自动加热测温控制系统,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采用的VOC处理技术实现了焦化厂区近‘零’排放……”集团总工林官敬介绍。
向工业排放“动真格”,是守护蓝天的重要一环。通过打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的“组合拳”,我市实现了全流程超低排放。实实在在的治理效果,既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
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直接、最普惠的颜值指标。“十四五”以来,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截至2024年底,市区PM2.5年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连续六年位居汾渭平原城市第一,较“十三五”末期下降6.0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1,优良天数比例达81.4%,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这几年,《吕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吕梁市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十条措施》等多项制度的出台,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我市科学合理制定吕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每年不断进行修订更新;开展“一地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当地污染源全面排查,实行台账管理和精准管控;积极推进焦化、钢铁和水泥等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8户在产钢铁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0多家焦化生产企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7户4.3米焦化企业被淘汰……一系列扎实举措,配合坚实的制度保障与高效的部门联动,共同构筑起守护“吕梁蓝”的立体防线。
“目前,我们已经圆满完成2024—2025年度秋冬防第二阶段任务,积极推进平川四县清洁取暖散煤清零工作。今年,吕梁市区、平川四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蓝天保卫战有序推进。”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碧波清流润泽城乡画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基。我市坚持系统治理、水岸共治,从源头到末端,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的“水环境保护网”。
在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经过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正高效运转。该厂采用的先进工艺日均处理污水4000—5000吨,雨季可满负荷运行,日处理量达8000吨。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有效解决了当地养殖、屠宰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磁窑河的难题。
“通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深度处理’确保进入磁窑河的污染可控,再通过磁窑河的‘自然净化+流域监管’削减污染,最终使流入汾河的水质达标,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文水分局执法队中队长李鹏浩介绍。
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全市36个生态保护工程已完工32个,有效改善了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逐步恢复了河道岸线自然之美,形成了人水相亲的水利长廊、景观长廊、文旅长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共享“幸福河”,我市打出了一连串的治水“组合拳”。加快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稳定运行孝义市新建污水处理厂、方山县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兴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等新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汾阳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和交城城西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也已正式运行,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进行进水调试,合计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2.1万立方米/天。截至目前,吕梁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共19座,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新建、改造农村供水工程953处,千人以上工程消毒设备配备率100%,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较“十三五”末期增加9个优良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吕梁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沃土良田孕育绿色希望
“以前粪污乱排,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现在好了,变废为宝,一年还能省不少化肥钱。”在方山县马坊镇,一位养殖户的笑容道出了当地粪污治理带来的实惠。如今在吕梁,从畜禽粪污的“华丽变身”到土壤污染的精准管控,一场全方位的净土保卫战正在扎实推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畜禽粪污治理是农村生态保护的重点课题,也是净土保卫战的重要一环。在方山县宏康牧业有机肥生产基地,工人们忙碌地将收集来的畜禽粪污进行加工处理,原本令人头疼的污染物,经过专业处置后成为深受农民青睐的优质有机肥。“我们与周边20多个合作社、100多户养殖户签订了粪污收集合作协议,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基地负责人介绍。
农村环境治理是净土保卫的延伸战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覆盖844个行政村,治理率达到40%,农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态动力。
净土保卫既要攻克突出污染问题,更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目前,吕梁市土壤环境风险全面管控成效显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55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100%,为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筑牢了土壤安全屏障。
在固废监管与治理方面,我市持续开展工业固废堆场排查整治,建立更新一般工业固废堆场全口径清单。同时对辖区内尾矿库开展污染隐患全面排查,通过依法监管督促运营管理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尾矿库环境监管效能。通过试点推进大规模消纳项目建设,切实提高煤矸石利用处置能力,推动固体废物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转变。
地下水环境治理与土壤保护息息相关。我市全面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7个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水质保持方案编制,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千吨万人”及以上规模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全方位守护地下水资源安全。
从粪污变肥料的资源循环,到土壤地下水的系统防控,再到“无废城市”的全面推进,我市以精准有力的举措筑牢净土防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守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们欣喜地见证着生态环境向“美”之变,深刻感受到城市“颜值”和生态“气质”的持续提升。只此青绿,向“美”而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加美丽的吕梁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