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次父亲刘继兴也会写一篇,那就是“刘四篇”了。下一届红枣节时,期待写得一手锦绣文章的伯父刘照兴也来一篇,弄个“刘五篇”。
丰收时节,红枣飘香。
柳林县第二届红枣文化节暨2020年农民丰收节于9月29日至30日成功举办了,我作为论坛发言嘉宾受邀回到柳林,随活动的整体安排走访了乡间,在红枣观光采摘区进行采摘,找回了儿时摘枣的记忆。
开幕仪式就非常给力,县长刘惠民的主持彰显了柳林新气象,县委书记赵建喜整体介绍柳林的发言别具一格,思路清晰且干货多多,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
枣区古老而神秘的开杆仪式在枣农们载歌载舞的秧歌中发端,令来宾们耳目一新。每当红枣的收获季,柳林县枣农就会以“开杆”掀开打枣的序幕,敬天、敬地、敬枣树,感谢天赐佳果,感谢大地的养育之恩,期盼来年更丰收。根植这方热土已久的传统文化,此时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此次红枣节和第一届一样,依然以“枣香天下,诚信柳林”为主题,在传承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新推出“漫山红透”采摘季,“农产国潮·枣香天下”枣园直播,“枣王”评选、认领枣树及“墨香枣园”书画笔会、“光影柳林”摄影展、“枣香天下”论坛及招商引资贸易签约、“说唱柳林”地方特色文艺展演、“品味柳林”展示展销、柳林红枣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等多项活动,精彩纷呈,令人沉醉。
这对提高柳林红枣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目光汇聚柳林,让更多的人了解柳林红枣乃至于支持柳林红枣产业发展,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站在山间的一处高地,我尽情俯瞰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枣丰收景观,望着往来路上父老乡亲们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二十多年来亲眼见证的家乡巨变。
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柳林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属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较为复杂,农田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不利于灌溉,较为贫瘠。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虽然老百姓辛苦耕耘,但收成有限。
在全国的行政区划中,柳林是个年轻的县——1971年建县,其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历史上柳林是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北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自古以来商贸兴盛,民国年间拥有商号800余家,也因此被誉为“晋西小北京”。
众所周知,步入新时代的柳林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煤炭资源质优量大。全县国土面积80%以上含煤,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00亿吨,探明储量54亿吨,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是妥妥的产煤大县。但由于受制于“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县域经济随着煤炭市场波动经历了很大起伏。
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资源诅咒”,又被称作“富足的矛盾”,指的是当国家(地区)拥有大量的某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却反而形成工业化低落、产业难以转型、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的窘境。
过去几十年席卷全国的工业化建设催生了天量的能源需求,这股市场浪潮将柳林塑造为了一个能源工业强县,带动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让这个中国中部山区县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资源诅咒”的陷阱。
如何摆脱“资源依赖”?柳林走出的路子,其实也是整个山西省、乃至中国诸多资源型城市探索经济转型道路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下的柳林县,按照县委“党建统领、五转一新”工作思路,底气十足地喊响“枣香天下,诚信柳林”,正全力打造以红枣产业为龙头的农业先进县、以校地合作和院士工作站为支撑的科技示范县、以区位和交通优势为依托的物流集散地、以黄河风情游、黄土生态游、清河古韵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大县,揭开了描绘柳林发展蓝图的崭新篇章。
这种改变肉眼可见,近几年我每次回乡,看到过去沿路沟壑纵横、黄土朝天的山垣一点点更绿,不由感慨,如今的故乡,正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人文化成”新柳林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最高领导人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面向未来,柳林选择从“文化”入手破题,年年举办红枣文化节,正是柳林县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化”这个词最初跟“物化”相对。文化是用人文的方式去变化,物化是用物质的方式去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柳林“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其实是在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阶段性要求过程中,过度依赖物质资源进行“物化”建设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发展,在最初的阶段离不开经济的腾飞,但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就要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为抓手推动新时代柳林的全面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而红枣,成为新时代柳林探索“人文化成”的重要象征与符号。
对于柳林人民而言,红枣,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农民们世代都以种枣为生,红枣一直支撑着黄河滩边农民们的生产生活。庄稼欠收的灾年,红枣是人们的精神慰藉和食品补给,生活富足的当下,红枣又调和着人们的味蕾和气血。
如今的柳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又进一步完善了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这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都开始产生经济价值。如繁星般散落在各村田间的千年枣树,也在无声见证着百姓生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市场受到重创,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世界变局,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新型城镇化、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疏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有国家的“大循环”,柳林也有柳林的“小循环”。柳林以举办红枣文化节为具体抓手,大力疏通柳林红枣的国内、国际市场。活动期间,来自内蒙古、四川、福建等地的企业与柳林县成功签约18个项目,总金额2.13亿元,其中项目签约1.4亿元,贸易签约7310万元。
柳林县委书记赵建喜介绍,自去年举办首届红枣文化节以来,柳林县整合12家企业成立红枣振兴公司,并与山西农大、山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校地合作,研发出枣芽茶、红枣咖啡、青枣圈、黄芪杂粮饼等功能性食品;高标准打造科技示范园区,推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并在太原、北京、深圳、澳大利亚悉尼、德国马格德堡等地成立商会和商务代表处,全面拓展红枣外销渠道,目前已远销印度、南非、英国、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插上了文化与科技的翅膀,柳林红枣将“飞”得更远。我们可以看到,柳林正在打造一个以红枣文化节为龙头的城市文化战略品牌,并配套产学研一揽子政策,形成政府、市场、业界“三轮”的强劲驱动。这也是柳林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独特资源禀赋,积极布局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切实之举。
为柳林注魂、赋能、立根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核心观念,是不忘本。如今的柳林骄子已遍布五湖四海,借着柳林县第二届红枣文化节所搭建的平台,在家乡召唤之际,这些游子没有忘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回乡略尽绵薄之力。
“枣香天下”论坛是此次红枣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论坛共有8位发言嘉宾,我们家就有三位,分别是父亲刘继兴、叔叔刘兴亮,以及作为刘家大院后学末进的我。
论坛上,我以《“百年变局”与柳林红枣的全球视野》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走上讲台之前,内心还是很忐忑的,不仅因为近乡情怯,更因为爷爷奶奶也坐在台下。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这里傍依黄河,盛产红枣,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枣集散地之一。
三交镇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与西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刘志丹将军的殉难地,同时还是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我的爷爷刘玉福,是一名高小毕业的基层工作者,我的奶奶宋俊眼,则是一名没上过学的普通农妇。他们如今年事已高,一辈子勤劳耕耘,即便条件再艰苦,也要创造条件让后代能够读书,传承中华民族“勤于耕读”的文化基因。
半个多世纪前,台下两位平凡老人在这片黄土地上播下一片种子,如今站在台上演讲的父亲、叔叔与我,以及我们刘家大院每一位优秀的儿女,都是两位老人一辈子辛劳收获的果实。没有爷爷、父亲两代人的积累与传承,也就无法成就今天的我。“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人文化成,从来都是百年大计。
柳林红枣意味着什么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乡黄河边的这片黄土地,以及这片黄土地上像爷爷奶奶这样辛勤耕耘、本本分分的百姓。小小的一颗红枣,寄托着柳林县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吸吮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汇聚着35万人共同奋进而形成的磅礴之力,又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英雄的柳林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前进步伐呢。
喜看今日柳林,如旭日之东升,气象万千,光芒万丈。黄河东畔,处处是梦想,清河两岸,遍地是希望。
为柳林注魂、赋能、立根,对每一个柳林人来说,责无旁贷。
谨以此文,献给生养我、哺育我成长、赋予我魂灵的父老乡亲以及脚下的这片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