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属西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其海拔高度随基岩倾斜方向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古生代的海拔变迁和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吕梁山构造隆起,岩层西倾,黄河河道下切,形成了本县境内的基岩东北高西南底。覆盖在各种地貌上的第四纪黄土层,久经风雨流水的侵蚀剥蚀,被逐渐切割成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丘交错、支离破碎的复杂地貌单元。县境东北部的王老婆山,海拔1522米,西南部三交镇下塔村海拔607米。

山地区

县境东北部和三道梁一带,海拔1250-1522米。特点是具有多个高度不等的峰岭。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作用下,水文发达下切强烈、多呈“V”型。

残塬区

本县属西北黄土高原最初形成的黄土地形原较平缓,单元面积大,外型也较完整。更新世以来,因受结构抬升和不断遭受风雨剥蚀特别是流水的切割,平坦的地面渐次出现恶劣一道道宽窄不等、深浅不一、长短不同的沟谷,切割成一块块残缺不齐大小不等的零星结构。大部地段已失去高原原貌,变成了一座座的山头、山梁。最大的达2000余亩,小的只有数十亩。土壤以灰褐色为主,绝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龙门垣乡的东垣、西垣、中垣和石西乡的仿刘家垣、呼家垣以及高家沟乡的大成垣等地。龙花垣乡、成家庄镇辖镇和贾家垣乡辖境内也有零星塬地。全县残塬总面积共20809.6亩,海拔高度在900-1300米之间。

丘陵沟壑区

墚峁沟壑是本县地形的基本特征,全县大部分乡镇均属此类地形。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流水的线蚀作用,境内除残存无数较大整块源地外,大部地区地段形成了墚峁和河谷相间的地貌单元。墚峁状丘陵多,孤立峁状丘陵少,沟谷与长墚相间分布大沟呈数枝状排列,小沟多如羽毛。县境内计有大小沟道15080条,其中长1公里以上的支沟道1040条。沟壑面积计99.9万亩,占县境总面积的50.2%。1公里以上的沟壑密度为1.79公里/平方公里。沟壑区海拔高度在610-125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米以下。区内马兰黄土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良好,但抗侵蚀能力较差因而在长期的流水线蚀作用下,形成了切割强烈、两壁陡直、深度在80-100米左右的侵蚀性沟谷,最深的可达150米以上,局部已切割至基岩。沟谷狭窄而弯曲,地表支离破碎。墚茆沟坡多为人工垦殖,由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干旱情况十分严重,近黄河地带尤为突出。

河谷阶地

由于流水堆积作用,三川河、黄河和大黄沟两侧逐渐形成高低不等的河谷阶地、河漫滩、阶地、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河漫滩、阶地主要是由于流水切割而成,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则是在人工改道、修筑河堤的作用下形成。本县境内的河谷阶地面积微小。三川河两岸的河漫滩和阶地,呈现带状分布,川谷平均宽度263米。

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中。适合小麦、谷子、高粱、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种植蔬菜。

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