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代时期后汉主刘知远与北汉皇帝刘崇兄弟二人叱咤风云的经历人所共知,可对他们的具体身世,史书中仅以“太原人”一言概之,至今尚未明论。本人经年研究发现,刘知远与刘崇是山西柳林县人。

 刘知远籍贯史料考证——

正史考证。《旧五代史》卷九十九(汉书一)〈高祖纪上〉载:“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讳暠,本名知远,及即位改今讳。其先本沙陀部人也。四代祖讳湍,帝有天下,追尊为明元皇帝,庙号文祖,陵曰懿陵;(《五代会要》:湍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唐乾宁二年,岁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于太原。”

《新五代史》卷十记载:“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

按:“沙陀部人。”即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是于东汉末叶躲藏陇西;唐元和三年(808)时“执宜裒瘢伤,士裁二千,骑七百,杂畜橐它千计,款(返迁)灵州塞。”唐元和四年(809)四代祖讳湍,随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时,携家带口随范希朝迁入河东,世居今柳林县刘家沟村。

野史资证。《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平话卷上〉记载:“且说知远姓刘氏,其先世沙陀部绦柳村人氏,后居太原汾州孝义县。”

按:太原汾州孝义,在宋初时是中阳,即今柳林。依据是《宋史》卷86志第39〈地理二〉记载:“孝义。上。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中阳,后复为孝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即北汉英武帝刘继元的广运三年(976)。北汉归宋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时孝义、平夷合并,改称中阳,仍为汉地,属北汉合并县防御之事。可见,孝义即中阳。

刘家沟村与中阳简考。刘家沟村与慕家垣村紧相连,从“北周大象元年(579)周宣帝割县(离石)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时起至民国年间,一直以“小子会会”的“神神枣树”为界,一地两治,分两地纳粮。慕家垣村恰好距州治(离石)五十里,故从石州而治;而刘家沟村距离石正是五十里之余,故从平夷,即中阳县治。实际情况恰与史料吻合一致,所以刘知远是中阳(平夷)县,即今柳林县刘家沟村人。

刘王庙与刘崇考论——

刘王庙,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刘家沟村,即今慕家垣村东高山巅峰。远眺,十里八村。近看,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刘王庙。

刘王庙院内南有戏台,北有庙舍,中间供奉天神,左面供奉刘王,右面供奉龙王,东面侧房还供有山神、土地等诸位神仙,故此刘王庙又名大庙上。

为何将刘王供奉在左,龙王供奉在右呢?据当地老者所说,本村人刘王当过皇帝,可封神,所以供奉在天神的左边。那么,刘王究竟是谁?刘氏皇族史上曾经两度执政:一是东、西两汉,一是五代十国。

经过对奉祀刘王庙的慕家垣、墕头、芦家峁三村细致调查发现,这里世代承传、共同遵守着两条不成文的祭祀规矩:一是每年唱庙戏时间不出农历七月二十,雷打不动;二是刘王庙上不能唱《汴梁图》,原因是曾在唱《汴梁图》的戏中发生过口吐鲜血、倒地死亡之事。

经考,《汴梁图》所述的是五代后汉末叶之事,戏曲内容与客观事实出入不提,涉及的人物正是刘知远之子刘承祐。因此,刘王就被限定在以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和北汉皇帝刘崇为代表的刘姓皇族。

在刘知远皇族〈弟子侄〉中,“高祖(刘知远)二弟三子:弟曰崇、曰信,子曰承训、承祐、承勋。崇子曰赟,高祖爱之,以为己子。乾祐元年,拜赟徐州节度使。承训早卒,追封魏王。承祐次立,是谓隐帝。承勋为开封尹。”由此推论:这位既当过皇帝,又称为刘王者就应该是刘崇。

一是论地位,应该是刘崇。刘知远与刘承祐父子二人当过后汉正统皇帝,史称汉主。若反称其王,则缺尊!

除刘知远刘承祐之外,在其皇族中功高者莫非刘崇,其余虽有称公、称王者四人,但都是谥号,均未登基称帝,是为资浅!亦不可能。如:“湘阴公刘赟,即刘崇之子,刘知远养子,虽议作汉主,但未即位称帝,自封湘阴公到死不及月余;蔡王刘信(?~951),实为忠武节度使,亦是谥号;魏王刘承训(922~948)早逝;陈王刘承勋(?~951),是久疾卧床的瘫子。”

北汉皇帝刘崇,虽说庙号世祖,但他与“可称主”的五代皇帝相比,地位有所不及。不过后周承认刘崇为王,史称河东王。因此,刘崇就是当过北汉皇帝的刘王。

二是论后人,也应该是刘崇。刘知远生有三子,长子虽精干,但夭亡无子;次子刘承祐被郭威赶尽杀绝;三子瘫痪无后人。而刘崇有子刘铣,因装傻得以活命。次子刘均有养子刘继元、刘继业及后来人祭祀,延续香火,所以供奉河东王刘崇的刘王庙,才得以流传至今。

三是论背景,更应该是刘崇。据《十国春秋》记载:“北汉睿宗(刘钧)于天会元年(957)秋七月初,立七庙于高祖旧第,号显圣宫。”按:957年,正是刘崇去世第三周年。“高祖”,即刘知远。“旧第”,即老家。可见,刘知远、刘崇就是刘家沟村,即今慕家垣村人。

四是论史料,应该是刘崇。《旧五代史》卷135〈僣伪列传二〉《刘崇传》曰:“刘崇,太原人,汉高祖之从弟也。”《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记载:“刘旻,汉高祖母弟也。”《十国春秋》卷第140北汉一〈世祖本纪〉记载:“世祖姓刘,名旻,高祖之母弟也。”按:母弟,即同父母兄弟。因此刘崇是柳林刘家沟村人。

慕家垣与慕容彦超考略——

《新五代史》卷53杂传第41〈慕容彦超传〉记载:“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同产弟也。”《旧五代史》卷130周书21列传十〈慕容彦超传〉记载:“慕容彦超,为兖州节度使,彦超,即汉高祖之同产弟也。”

按:“汉高祖”,即刘知远。“同产弟”,即同母异父兄弟。诸如母弟、从弟、族弟之类是史官介绍一家人的籍贯时,通常采用随主记载的普通方法,多以籍贯与事迹一并概述而已。由此可见,慕容彦超与刘知远籍贯同为一地,即山西柳林慕家垣村。从三方面可以资证:

一是《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平话卷上〉载有刘知远母亲《刘阿安“具状”改嫁慕容三郎》的记载,恰好吻合一致,然则慕容彦超就是柳林县慕家垣村人。

二是1907年至1908年间,俄国探险队在今甘肃境内发掘古代西域黑水城时发现的宋、金时代《刘知远诸宫调》刻本中《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与《君臣弟兄母子夫妇团圆第十二》等章节,作者虽将慕家垣村修饰为慕家庄,但据其中“慕容彦超”之名等资料分析,其内容原型则是慕家垣村无疑,恰好说明慕容彦超是慕家垣村人。

三是慕家垣与刘家沟,今合并一村,古为紧邻,田土相连,便于田产经营,符合就近改嫁招亲民俗条件。说明刘知远之母改嫁慕家垣村,生子慕容彦超的史实可靠。可见,慕容彦超的籍贯是今山西省柳林县慕家垣村。

综上所述,有可靠史料资证,有刘王庙见证,有刘家沟村与慕家垣村及慕容彦超互相印证,刘知远、刘崇是今山西省柳林县刘家沟村,即今慕家垣村人。

杨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