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考证。《旧五代史》卷九十九(汉书一)〈高祖纪上〉载:“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讳暠,本名知远,及即位改今讳。其先本沙陀部人也。四代祖讳湍,帝有天下,追尊为明元皇帝,庙号文祖,陵曰懿陵;(《五代会要》:湍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唐乾宁二年,岁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于太原。”
《新五代史》卷十记载:“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
按:“沙陀部人。”即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是于东汉末叶躲藏陇西;唐元和三年(808)时“执宜裒瘢伤,士裁二千,骑七百,杂畜橐它千计,款(返迁)灵州塞。”唐元和四年(809)四代祖讳湍,随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时,携家带口随范希朝迁入河东,世居今柳林县刘家沟村。
野史资证。《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平话卷上〉记载:“且说知远姓刘氏,其先世沙陀部绦柳村人氏,后居太原汾州孝义县。”
按:太原汾州孝义,在宋初时是中阳,即今柳林。依据是《宋史》卷86志第39〈地理二〉记载:“孝义。上。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中阳,后复为孝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即北汉英武帝刘继元的广运三年(976)。北汉归宋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时孝义、平夷合并,改称中阳,仍为汉地,属北汉合并县防御之事。可见,孝义即中阳。
刘家沟村与中阳简考。刘家沟村与慕家垣村紧相连,从“北周大象元年(579)周宣帝割县(离石)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时起至民国年间,一直以“小子会会”的“神神枣树”为界,一地两治,分两地纳粮。慕家垣村恰好距州治(离石)五十里,故从石州而治;而刘家沟村距离石正是五十里之余,故从平夷,即中阳县治。实际情况恰与史料吻合一致,所以刘知远是中阳(平夷)县,即今柳林县刘家沟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