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助力山西“千万工程”公益基金成立大会上,工作人员正在向嘉宾介绍特色农产品。(姚凡摄

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明确提出要发挥金融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省内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畅通金融渠道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推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金融资金到位,提供充足“粮草军需”

乡村振兴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日前,在以“发挥金融助力作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现场会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伟强调,要深刻认识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至2027年,省级财政将累计筹集项目资金100亿元以上,按照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常住人口将资金切块到县,支持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00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在分配资金时,加大对农业县和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

不仅如此,我省将继续有序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领域项目和乡村振兴债务项目强储备、提质量、优期限,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打包给予优先支持。同步做好债券资金分年度安排规划,建立“成熟一批、储备一批、发行一批”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

记者了解到,去年,全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贷款62.4亿元,完成全年投放目标的124.8%。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1.73%,赔付支出20.6亿元,同比增长44.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39元,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金融服务下沉,惠及乡村民生

“分行推出‘晋品e贷’系列产品,专门服务山西农业‘特’‘优’战略,是引领山西‘有机旱作·晋品’发展之路的全新金融产品,用于满足我省粮、菜、果、药、牧、酿六大产业全产业链客户的日常周转经营资金需求。”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负责人介绍道。

为降低涉农企业融资成本,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创新推广“晋品e贷”“文化遗产贷”“智慧畜牧贷”等一系列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支持我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截至5月底,该分行县域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惠农e贷”余额突破200亿元,“晋品e贷”余额突破100亿元。

为了让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乡村居民的生活,我省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推广移动支付等方式,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依托特定客群,以村务政务管理为契合点,当好工行乡村金融领域服务排头兵。”中国工商银行临汾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工行临汾分行积极探索“三农”领域GBC场景建设的实际落地路径,创新推出了“乡村治理星级积分管理平台”,通过金融创新赋能智慧“三农”,助力政府有效解决乡村治理痛点,同时实现了对农村金融市场G、B、C三端的整链条、全覆盖撬动,打造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临汾模式”。

此外,我省金融机构在乡村设立了多个金融服务站,为乡村居民提供存取款、转账汇款、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站不仅方便了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环境。

降低融资成本,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强盛的农业、勤劳的农民、广袤的农村,是金融服务的热土。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融资担保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融资担保机构通过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山西农担公司推出了“财兴担”——一款针对乡村产业特点量身定制的融资担保产品。

“今年在‘财兴担’这款产品的支持下,我们扩大了种植规模,增种了20亩露天西红柿。”和顺县蔬菜种植户杨建国介绍,“财兴担”产品保费低、审批流程简单,吸引了许多乡村产业经营者申请。在山西农担公司的支持下,原本因为资金问题而发展受限的乡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保险业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平安产险山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赵明表示,公司充分发挥“保险+科技+服务”优势,聚焦“三农”领域,在全省11个市50多个县开展“乡风文明100行动”,依托“振兴保”产业帮扶新模式,在我省5个市落地了7个“振兴保”项目,为10余万户农户增收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6月21日,平安财险与中国乡村发展协会联合成立了助力山西“千万工程”公益基金。该基金旨在通过党建共建、产业帮扶、医疗下乡等举措,支持省内60余个乡镇的发展。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