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
《西王家沟乡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党政联席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柳林县西王家沟乡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6日
西王家沟乡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5年度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柳林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柳地灾指办发〔202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编制本方案。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防治水平。
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覆盖,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三、全乡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数量
西王家沟乡发现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含地裂缝)、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五大类。根据技术支撑单位排查的数据统计,全乡范围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滑坡7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处。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柳林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等,将我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
本区位于县境北部,人口稀少,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矿山企业较多,人为破坏较大,治理较难。
四、重点防治区
(一)248省道、县乡公路沿线区域,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
(二)各矿山企业及周边地区,重点预防因雨水沿采空地裂缝渗入引发地面塌陷,进而对村庄和乡村公路造成损害;特别是河流沿线的矿井,要预防废弃矿渣堆放河道和沟谷引发泥石流。
(三)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
(四)黄土陡坡下村、学校、矿山企业、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滑坡、崩塌灾害。
上述隐患点、重点防治区受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重点防范。未列入本方案的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治区,各村各企业应在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予以明确。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进行年度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制定年度防治方案。要结合降水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地震等情况,定期组织趋势会商,分析预测灾情险情和重点防治方向,周密部署防治工作。
(二)认真做好排查监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力度,重点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防治段进行排查;健全完善县、乡、村、户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对所有隐患点都要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人,落实“六位一体”管理制度。对治理难度大、威胁人口多、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目前仍处于缓慢变形或局部变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专业监测,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到位导致地质灾害伤亡事故。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将地质灾害防灾监测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要明确具体责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在全乡范围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和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县自然资源局王家沟执法队要对接县自然资源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地勘单位对口服务的形式,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与机制。
(三)强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专门排查队伍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始终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作为隐患排查的重点,坚决做到全覆盖、全方位、不留死角,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密切关注高陡边坡附近建筑物、街区排水系统情况,防止将用水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高陡边坡下部已经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原有住房必须全部拆除,防止“回流”和临时使用。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威胁。
(四)治理搬迁
强化村委及企业的实施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资金使用,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把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结合起来,严格搬迁底线原则,做到搬迁一户减少一户威胁、搬迁一村减少一个隐患点,切实维护受威胁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探索货币化补偿、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解决安置问题,想方设法推进治理搬迁工程进度。
(五)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县自然资源局王家沟执法队要结合气象局等部门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间的预报信息,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发布“西王家沟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做好信息预警工作。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严格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防灾督查、雨后报告、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建立畅通稳定的监测预报工作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明确的监测预报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和应急抢险措施;要对各村委、单位和各类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对各自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对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汛期要根据降雨量的具体情况适量加密检查,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发现及时、险情监测准确、防灾措施得力。
(六)继续加大宣传培训演练力度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结合“4.22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第24个“安全生产月”、“6.25土地日”“10.1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制作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益广告、制作宣传刊版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继续开展“进千村入万户”宣传活动,深入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到点宣传”,提高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乡直各有关单位在汛期前要帮助组织好村庄、厂矿、学校等各自分管领域单位的应急预案的编修以及演练工作,组织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县自然资源局王家沟执法队要做好辖区内各有关村委、居委、单位和各类矿山企业负责人和所有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反应能力,同时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附近群众进行广泛的防灾知识宣传教育,确保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正常运行。
六、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人民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区段,要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要建立健全体系完备、运行正常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严格执行“三个报告制度”。一是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乡人民政府、应急局报告;二是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接到报告要立即转报乡民政府;三是各分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并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同时要按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速报制度要求,及时向上级政府、应急部门报告。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要做到第一时间接到灾情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各村、乡直各机关、各企业应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在汛期“七下八上”重点时段,要联系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专业技术支撑单位驻乡进村,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技术服务。
七、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守牢安全底线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特别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及早对2025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
本辖区内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练等工作,制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各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具体组织本区域内隐患点巡查,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工作。
(三)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和有关单位防灾主体责任。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的充分衔接,以确保防灾效益最大化。
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组长是本行政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直接责任人,各矿山企业行政一把手是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各成员单位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责任。
(四)做好资金保障、狠抓工作落实
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要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做到“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要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全面改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切实增强业务能力,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